时间: 2025-05-02 04:2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3:41
曾母投杼: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二》,原文是“曾母投杼,三至而弗信”,意思是曾参的母亲听到三次关于儿子杀人的谣言后,最终也相信了,以至于她手中的织布杼(织布用的梭子)都掉落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谣言或传闻的威力之大,足以动摇人的信念。
在文学作品中,曾母投杼常被用来形容谣言的破坏力,如在描述社会动荡、人心惶惶的场景中。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警告他人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传播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信息传播中的信任问题。
同义词:谣言惑众、流言蜚语 反义词:真相大白、事实确凿
曾母投杼的词源直接来自《战国策》,其历史演变主要体现在成语的传承和使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强调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曾母投杼**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以及谣言的危害。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警示作用,特别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信任的脆弱性和谣言的破坏力。在表达时,它常常带有一定的忧虑和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听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时,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相信,以免陷入“曾母投杼”的境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曾母投杼,谣言四起,
信任如织,一梭落地。
想象一个老妇人在织布,突然听到关于儿子的坏消息,手中的梭子不自觉地掉落,这个场景可以引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是“a lie travels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before the truth has a chance to get its boots on”,强调了谣言传播的速度和真相的滞后。
曾母投杼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谣言的破坏力和信任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维护良好的沟通环境。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联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1.
【曾】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引证】
清·洪亮吉《治平篇》-自此而曾焉。 、 、 、 、
【组词】
曾翁、 曾玄
谦词。犹“末”。
【引证】
《左传》-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
【组词】
曾臣
2.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
3.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4.
【杼】
(形声。从木,予声。本义:织布机的梭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以梭为之。-杼,机之持纬者。 、 《诗·小雅·大东》-杼柚其空。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 、 《战国策》-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组词】
杼柚、 杼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