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7:14
词汇“天夺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上天夺去了某人的寿命,即指某人早逝或夭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英年早逝的哀悼和惋惜之情。
在文学作品中,“天夺之年”常用于描写悲剧性的人物命运,如诗文中对年轻才俊或英雄人物的早逝表示哀悼。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悼词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历史人物或文学角色的命运。
同义词在表达上可能略有不同,如“夭折”更侧重于儿童或年轻人的死亡,而“英年早逝”则强调了逝者在年轻时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或成就。
“天夺之年”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命运和天命的观念,认为人的生死由天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对年轻生命过早消逝的哀悼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哀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天夺之年”这个成语在表达对年轻生命的惋惜时,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深的哀伤和无奈,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其未竟事业的遗憾。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边有年轻的朋友或亲人不幸早逝,使用“天夺之年”这个成语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正开,天夺之年梦未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年轻生命在盛开的花朵中凋零的画面,音乐上可能会选择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哀悼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off in one's prime”或“die you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天夺之年”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哀悼的词汇,它还承载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