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8:04
词汇“形于言色”的字面意思是将内心的情感或想法通过言语和表情表现出来。基本含义是指人的情感或态度通过言语和面部表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使人能够直接感知。
“形于言色”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其构成部分“形”、“于”、“言”、“色”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内敛和含蓄,因此“形于言色”有时被视为一种不够圆滑或不够成熟的表达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这种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被更多人接受。
这个词组让我联想到人们在情感激动时的真实反应,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言语信号,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的焦虑和不安形于言色,这让我意识到他需要支持和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她的喜悦形于言色,如春日花开,温暖而明媚。”
想象一个人在激动地说着什么,同时面部表情丰富,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或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来表现,而听觉上,可能伴随着激动或紧张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ritten all over one's face”,意指某人的情感或想法非常明显,就像写在脸上一样。
“形于言色”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情感表达方面非常形象和准确。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魏书·任城王传》:“每怀郁怏,~,遂纵酒欢娱,不亲政事。”
1.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