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3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32:58
漶灭(huàn m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模糊不清、逐渐消失或变得难以辨认。它通常用来形容文字、图像或其他形式的记录因时间久远、保存不当或其他原因而变得模糊、难以识别或完全消失。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漶灭可以用来形容古老文献、碑文或传说中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漶灭可能用来形容记忆中的细节逐渐模糊,或者某个**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专业领域:在考古学、历史学或文献学中,漶灭特指古代文物、文献或记录因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而失去原有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同义词:模糊、消逝、湮灭、淡忘
反义词:清晰、鲜明、保留、记忆
词源:漶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漶”字意为水流模糊,而“灭”字意为消失。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模糊消失的概念。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漶灭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模糊消失,也用于形容记忆、影响力等方面的逐渐减弱。
在历史文化研究中,漶灭一词常用来强调历史文献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防止其因时间和其他因素而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反应:漶灭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哀伤和无奈的情感,因为它暗示着珍贵信息的丢失和不可逆转的时间流逝。
联想:联想到古老的文明、失落的记忆和逐渐消逝的历史痕迹。
在个人经历中,漶灭可能让我想起那些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的家族故事,或者那些因疏忽而丢失的重要文件。
诗歌:
岁月如梭,文字漶灭,
古老的石碑,沉默不言。
记忆的河流,悄然流逝,
留下的,只是模糊的轮廓。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老的石碑、模糊的旧照片或褪色的壁画。
听觉联想:联想到风吹过古老建筑的沙沙声,或者老唱片播放时的嘶嘶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literate”或“fade away”,它们也表达了逐渐消失或难以辨认的概念,但具体的文化和语境差异使得这些词汇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漶灭一词在描述时间流逝和信息丢失方面具有独特的表达力,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漶灭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1.
【漶】
模糊
【组词】
漶化、 漶灭、 漶漫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