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3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5:12
毛蚶(学名:Scapharca subcrenata),是一种海洋贝类,属于蚶科。其外壳通常呈椭圆形,表面有明显的放射肋,壳色多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壳内面为白色。毛蚶因其壳表面有细小的毛状突起而得名。
毛蚶的名称来源于其外壳上的毛状突起。在古代文献中,毛蚶可能被称为“毛蛤”或“毛贝”,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名称。
在**沿海地区,毛蚶是一种常见的海鲜,尤其在广东、福建等地,毛蚶常被用于制作各种海鲜料理。在一些地区,毛蚶还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其发音与“发财”相似。
毛蚶可能让人联想到海洋的广阔和海鲜的美味。对于海鲜爱好者来说,毛蚶可能唤起对海洋美食的向往和满足感。
在海边度假时,我曾品尝过新鲜的毛蚶,其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这种经历让我对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将毛蚶比喻为海洋的珍珠,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毛蚶,海洋的珍珠, 在波涛中闪烁, 生命的光芒, 在每一次潮汐中绽放。
毛蚶的图片可能让人联想到海洋的宁静和深邃,而关于毛蚶的视频或音乐可能唤起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好奇和探索欲。
在不同语言中,毛蚶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其作为海洋贝类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例如,在日语中,毛蚶被称为“モウガイ”(Mōgai)。
毛蚶作为一种海洋生物,不仅在食物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人类文化和饮食的一部分。通过对毛蚶的学,我更加意识到海洋资源的珍贵和保护的必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毛蚶这一词汇丰富了我的词汇库,并激发了我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蚶】
动物名。俗叫瓦垄子或瓦楞子,又叫魁蛤 ,蚶属的软体动物,介壳厚,稍呈心脏形,自壳顶出隆起的放射纵线四十多条,像瓦垄。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味鲜美。通称“蚶子”。
【引证】
《南齐书·周颗传》-[何胤]疑食蚶蛎。
【组词】
蚶菜、 蚶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