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1:53
想当然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想当然地认为”,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实际验证,就轻易地接受某种观点或结论,认为事情必然如此。这个成语强调了一种主观臆断的态度,暗示了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
在文学作品中,想当然耳 常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是、不加思考就下结论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轻率或无知。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强调科学研究或决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主观臆断。
同义词:主观臆断、自以为是、轻率、武断 反义词:深思熟虑、客观公正、审慎、严谨
想当然耳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原文是“想当然而耳”,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这个成语的历史悠久,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思考和判断方式的一种批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事求是”和“审慎”是重要的价值观。想当然耳** 这个成语正是对这些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提醒人们在做出判断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要基于事实和证据。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批判。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下结论的行为,提醒我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要保持客观和严谨。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些人想当然耳地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佳的,不愿意听取其他意见。这让我意识到在团队合作中,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想当然耳,风必吹过无痕,
却不知,叶已悄然变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闭着眼睛,自以为是地指着前方,而周围的人都在摇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轻快的旋律,但配上严肃的歌词,形成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mping to conclusions”或“assuming”,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做出判断。
想当然耳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思考和判断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要基于事实和证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保持客观和严谨的态度。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汪先生也摸着胡子,反复援引苏东坡的名言道:“‘~’,‘~’哦!”
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1.
【想】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想,冀思也。 、 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 、 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组词】
想似、 想思
2.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3.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