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5:24
词汇“擿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擿伏”的字面意思是揭露隐藏的事物或秘密。其中,“擿”(zhāi)意为揭发、揭露,“伏”意为隐藏、潜伏。因此,“擿伏”整体上指的是揭露隐藏的真相或秘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擿伏”常用于描述侦探、官员或智者揭露隐藏的罪行或阴谋。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或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其身影。
“擿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专业领域中仍保留其古雅的意味。
在**古代社会,揭露隐藏的罪行或阴谋是官员和智者的重要职责。因此,“擿伏”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正义和真相的追求。
“擿伏”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正义感和智慧感,它让人联想到侦探、智者或正直的官员揭露真相的场景,带来一种揭开谜团、还原真相的满足感。
在现代生活中,“擿伏”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侦探小说、历史**或法律案件时,可能会间接涉及这个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将“擿伏”用于描绘智者揭露自然界奥秘的场景:
夜幕低垂,星辰闪烁,
智者静坐,心神凝聚。
擿伏天机,揭秘宇宙,
真理之光,照亮幽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或侦探在昏暗的房间中,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线索,揭露隐藏的真相。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悬疑或史诗风格的音乐,增强揭露真相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cover”或“reveal”,它们在意义上与“擿伏”相近,但语境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擿伏”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蕴含的揭露真相、追求正义的意义是普遍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古雅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擿】
搔;挠。
【引证】
《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投掷 同: 掷
【引证】
《庄子·月去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 《史记·刺客列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组词】
擿匕、 擿弃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