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7:25
词汇“焚草”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出发。
“焚草”字面意思是指烧毁草地或草料。在古代,焚草有时用于农业上的土地准备,通过烧毁草地来清除杂草,为播种做准备。此外,焚草也可能用于军事上的策略,如通过烧毁草地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或制造烟幕。
“焚草”由两个汉字组成:“焚”意为烧毁,“草”指草本植物。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在传统文化中,焚草可能与农业生产周期和自然循环有关,也可能与战争策略和历史相联系。
“焚草”可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破坏和战争暴力的负面情感反应,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循环和重生。
由于“焚草”不是一个日常使用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或农业话题讨论中,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是有帮助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焚草”来描绘一种破坏与重生的意象:
春风又绿江南岸,
焚草声中一岁除。
想象一片草地在火焰中燃烧,火焰的声音和草地被烧毁的景象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农业或军事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和理解方式。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burning the fields”来描述类似的行为。
“焚草”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