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20
抚髀长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抚摸大腿并发出长叹,表达一种深沉的感慨或无奈。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境或无法改变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无奈和悲叹。
在文学作品中,抚髀长叹 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在经历重大挫折或失去重要机会后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深刻情感或历史时,仍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或历史的深远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抚髀长叹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典型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和历史叙述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抚髀长叹** 常与士人的无奈和悲愤情绪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无力感。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深刻关注。
抚髀长叹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凉的。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无奈,激发对过去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抚髀长叹 可能用于描述在面对重大挫折或失去重要机会时的内心感受。例如,在创业失败后,一个人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悲叹。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 抚髀长叹 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岁月如梭逝,抚髀长叹声。
江山依旧在,人事已非昔。
抚髀长叹 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历史的废墟前,抚摸着大腿,发出深沉的叹息。这种场景可以通过音乐或视频来表达,如使用低沉的音乐和缓慢的镜头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 "sighing deeply" 或 "lamenting",但这些表达缺乏 抚髀长叹 所特有的动作和情感深度。
抚髀长叹 是一个富有情感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动作,还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悲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不觉抚髀长叹道:‘……安能久于人世乎!’
1.
【抚】
(形声。从手,无声。本义:抚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撫,安也。 、 《国语·晋语八》-抚而泣之。 、 《仪礼·乡射礼》-左右抚矢而乘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组词】
抚弄、 抚心、 抚拭、 抚背
2.
【髀】
髀骨,大腿骨。
【引证】
《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组词】
髀枢
3.
【长】
老,年高。
【引证】
《广雅》-长,老也。 、 《孟子》。注:“年长也。”-不挟长。 、 《庄子》-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国语》-齐侯长矣。
【组词】
长艾、 长没
年长,年龄较大。
【引证】
明·魏禧《大铁椎传》-长子灿七岁。 、 《醒世恒言》-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组词】
长君、 长德、 长贤、 长主、 长宾、 长年、 长郎
4.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