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0:08
“公士”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指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身份或职业。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公共的士人”或“为公众服务的士人”。在古代,公士通常指的是那些有学问、有德行,并为国家和公众服务的士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公士常常被描绘为有道德修养、学识渊博的人物,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教育、政治、文化传播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文学研究等专业领域,公士的概念仍然被提及和研究。
“公士”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士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学问又有德行,为国家和公众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仍然可以看到。
在古代**,公士的概念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虽然公士这个词不常使用,但其背后的价值观,如公共服务、道德修养等,仍然被重视。
提到“公士”,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既有深厚的学问,又有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尊敬和向往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过被称为“公士”的人,但我认识一些无私奉献、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士的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公士”:
古有公士,德行昭昭,
今我辈人,继往开来。
书卷在手,心怀天下,
愿为公士,不负韶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古代服饰的士人,手持书卷,站在书院前,面带微笑,给人一种智慧和温暖的感觉。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公士”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强调的也是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公士”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社会中士人的角色和价值。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