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7:3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7:39:14
名胜:指具有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价值,吸引人们游览、参观的著名地点或景观。
“名胜”一词源于汉语,由“名”和“胜”两个字组成。在古代,“胜”常指优美的风景或胜过其他的地方,后来与“名”结合,形成了指代著名景观的词汇。
在**文化中,名胜往往与历史故事、文人墨客的诗词联系在一起,如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名胜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资源。
提到名胜,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宁静、美丽、历史悠久等情感。它激发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探索未知的渴望。
个人经历中,名胜常常是旅行计划中的重要目的地。例如,一次去故宫的旅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体验。
在诗歌中,名胜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
黄鹤楼上望江流,
千古风流人物愁。
江山如画人如梦,
一曲高歌送客舟。
名胜往往与美丽的风景图片、悠扬的古筝音乐联系在一起,如故宫的雪景照片、九寨沟的瀑布视频等,都能唤起人们对名胜的美好联想。
在英语中,“名胜”可以对应为“scenic spot”或“historical site”。不同文化对名胜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欧洲对古迹的保护更为严格,而亚洲则更注重旅游开发。
名胜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名胜”这一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对名胜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