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1:59
名臣:指在历史上或当代有显著成就和声望的官员,通常是指那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官员。
名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名”指名声、声望,“臣”指官员。随着历史的发展,名臣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那些有卓越贡献的官员。
在*传统文化中,名臣往往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他们的故事和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学的榜样。
提到名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忠诚、智慧和责任感,这些正面的情感和品质。
在个人经历中,名臣一词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如“我的导师是一位名臣,他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在诗歌中,名臣可以被描绘为:
名臣立朝堂,智慧如星光。
忠诚照千古,功业传四方。
名臣的形象往往与古代朝堂、官服、印章等视觉元素相关联,而听觉上可能与古代的朝会、奏章等声音相关联。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minent official”或“distinguished statesman”,虽然具体用法和内涵有所不同,但都指向那些在政治领域有显著成就的人。
名臣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通过对名臣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榜样和启示。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