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0:51
“悬崖勒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骑马的人在接近悬崖时及时拉紧缰绳,使马停止前进,避免坠崖的危险。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比喻在事情发展到危险边缘时及时停止或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或灾难。
在文学作品中,“悬崖勒马”常用来形容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明智选择,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家族衰败时,选择了放弃某些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及时改正错误,避免后果。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谈判即将破裂时及时做出让步,避免更大的损失。
“悬崖勒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作品,如《儿女英雄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和“知止”,“悬崖勒马”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在行为上要有节制,知道何时停止,避免走向极端。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提醒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危险和及时行动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错误时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提醒朋友在购物时不要过度消费,及时停止以免造成经济压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悬崖勒马”融入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诗句中,如:“山巅悬崖边,马蹄声声急,智者一念间,勒缰止步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匹马在悬崖边上紧急停下的场景,给人以紧张和惊险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马蹄声和缰绳拉紧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op before it's too late”或“pull back from the brin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及时停止和避免灾难的含义是相似的。
“悬崖勒马”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教育意义,它不仅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有节制,还强调了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意思和情感。
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1.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2.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3. 【勒】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