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29
“利口巧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巧妙、能言善辩。它强调的是说话技巧高超,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人信服。
在文学作品中,“利口巧辞”常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辩论、言辞犀利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称赞某人的口才好,或者在批评时指某人善于狡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等,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擅长用言辞说服他人的专业人士。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能言善辩”更侧重于辩论能力,“口若悬河”则形容说话连贯不断。
“利口巧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利口”和“巧辞”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利口”指口齿伶俐,“巧辞”指巧妙的言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能言善辩被视为一种才能,尤其在政治和法律领域。然而,过度依赖利口巧辞也可能被视为不真诚或狡猾。因此,这个词汇在社会背景中的使用需要谨慎。
对于我来说,“利口巧辞”带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一方面,它让人联想到智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感到不安,因为它可能掩盖真相或误导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能用利口巧辞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尽管有时这些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这让我意识到,利口巧辞虽然有用,但也需要谨慎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利口巧辞”:
他的言辞如春风拂面,
利口巧辞,令人心悦诚服。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律师用利口巧辞辩护,声音坚定而有力,画面中他的表情自信,眼神锐利,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lver-tongued”或“eloquent”,它们都强调了说话的技巧和说服力,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利口巧辞”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说话的技巧,还涉及到了沟通的艺术和道德的考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复杂性有助于我更有效地沟通,并在必要时保持真诚和透明。
子贡利口巧辞。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