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5:36
“中美华工条约”是指19世纪中后期,与美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主要涉及劳工赴美工作的规定。这些条约的签订背景是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因内乱和贫困,许多人愿意赴美工作。这些条约规定了**劳工在美国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两国政府对这些劳工的保护措施。
在历史学术语境中,“中美华工条约”通常指的是具体的历史文件,如18*8年的《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该条约允许**人自由移民美国,并保护他们在美国的权益。在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华工的艰辛生活。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移民问题时可能会被提及。
“中美华工条约”这一词汇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其内容,即**与美国之间关于华工的条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和移民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用以指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文件。
在19世纪的美国,华工参与了铁路、矿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种族歧视和经济竞争,华工在美国社会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这也导致了后来的排华**和法律。
提到“中美华工条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平等,以及华工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和牺牲。这一词汇可能会引起对历史正义的反思和对现代移民政策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接触到这一词汇,但在学*历史或参与相关社会讨论时,可能会涉及到这一话题。
在创作中,可以将“中美华工条约”作为背景,创作关于华工故事的小说或诗歌,探讨他们的生活、梦想和挑战。
结合历史照片或纪录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美华工条约”背后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反映移民艰辛和希望的音乐作品。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工条约,如“日美劳工协议”等。
“中美华工条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19世纪中美关系的某些方面,也揭示了全球化早期阶段劳工流动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美】
(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美,甘也。 、 《管子·五行》。注:“谓甘露醴泉之类也。”-然后天地之美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食必珍美。
【组词】
美酒;美甘甘、 美味、 美食
3. 【华】
4.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5.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
6. 【约】
1. 【华工】 给我约二斤肉
2. 【中美条约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