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20:07
“匍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身体贴近地面,四肢着地爬行的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在地面上的低姿态移动,有时也用来比喻人在某种压力或困境下的屈服状态。
“匍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形和发音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就有“匍匐”(匍伏的另一种写法)的使用,意指爬行。
在传统文化中,“匍伏”有时被用来象征谦卑和顺从,如在仪式中,信徒可能会匍伏在地以示虔诚。
“匍伏”这个词给人一种低姿态、谦卑甚至有些屈辱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挣扎,或在权威面前屈服的情景。
在军事训练中,我曾体验过匍伏前进的动作,那是一种需要极大耐力和毅力的训练,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匍伏”:
在生命的荒原上,我匍伏前行, 每一步都刻着坚韧的印记。 风沙掩不住我的目光, 我在低谷中寻找高山的影子。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沙漠中匍伏前进,沙粒摩擦的声音,烈日的炙烤,这些都是与“匍伏”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crawl”可以对应“匍伏”,但“crawl”更侧重于爬行的动作,而“匍伏”则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匍伏”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匍】
a.爬,手足并行,如"匍匍前进";b.竭力,如"凡民有丧,匍匍救之";c.趴,如"有些植物的茎匍匍在地面上"。
【引证】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