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1:00
代替:指用一个人或事物替换另一个人或事物,通常是为了填补空缺、替代功能或表示替换。
“代替”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意思即为“替代”或“替换”。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代替”一词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法和含义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某些文化中,“代替”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在**仪式中,某些物品或行为可能被视为对神圣事物的代替。在社会层面,“代替”也常用于描述社会角色的替换,如女性代替男性在职场中的角色。
“代替”一词可能引发关于替代品质量、信任和责任的联想。例如,使用替代品可能让人担心其效果不如原物,但也可能带来创新和便利的正面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代替”一词,例如在工作中代替同事完成任务,或在烹饪中使用替代食材。
诗歌: 代替的影子,在黄昏中徘徊, 代替的言语,在寂静中诉说。 代替的梦想,在夜空中闪烁, 代替的希望,在晨曦中绽放。
视觉:想象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位置上,手中拿着象征替代的物品,如钥匙或徽章。 听觉:听到“代替”一词时,可能会联想到交接仪式中的庄严音乐。
在英语中,“代替”可以对应为“replace”或“substitute”,在德语中为“ersetzen”,在法语中为“remplacer”。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代替”的概念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相似。
“代替”是一个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都非常常用的词汇,其灵活性和广泛的应用使其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代替”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
【代】
(形声。小篆字形,从人,弋(yì)声。本义:更迭,代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 、 《周礼·挈壶氏》-县壶以代哭者。 、 《左传·昭公十二年》。注:“更也。”-与君代兴。 、 《国语·晋语》。注:“更也。”-使子父代处。 、 《汉书·食货志》。注:“易也。”-岁代处,故曰代田。 、 《汉书·地理志》-韩地代相干也。 、 张衡《东京赋》-四时迭代。 、 《汉书·刑法志》-转相攻伐,代为雌雄。 、 《荀子·天论》-日月迭炤,四时代御。 、 汉·刘向《列女传》-孝成王使括(赵括)代廉颇为将。 、 《广州军务记》-逆夷更觉胆落心寒,亟请广州府余暨南、番二县代求解免。
【组词】
代比、 代茶、 代馆、 代运、 代力
2.
【替】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替。-竝,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 、 《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 、 《诗·大雅·召》-胡不自替。 、 《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 《离骚》-謇朝谇而夕替。
【组词】
久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