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2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4:09
墨绖从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黑色的丧服去参军”。其中,“墨绖”指的是黑色的丧服,“从戎”则是指参军或投身军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国难当头时,不顾个人悲痛,毅然投身于保卫国家的行动中。
在文学作品中,墨绖从戎 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人物在家族悲剧与国家危机交织时的抉择,强调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行为和决策。
同义词:
反义词:
墨绖从戎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特别是在战乱频繁的时期,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危,常常不顾个人和家庭的悲痛,投身于战争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和历史叙述中,用以赞扬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往往被视为同等重要。墨绖从戎 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即在国家需要时,个人应放下家庭和个人情感,投身于保卫国家的行动中。这种精神在历史上被多次强调,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时期。
墨绖从戎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悲壮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顾个人悲痛,勇敢投身战场的英雄形象。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正义,勇往直前。
在个人生活中,虽然可能不会直接用到这个成语,但其传达的精神——在关键时刻放下个人情感,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奋斗——是值得学*和效仿的。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借鉴这种精神,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墨绖之下,心怀家国,
从戎之路,血染征袍。
悲歌一曲,壮志凌云,
英雄无悔,青史留名。
墨绖从戎 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身着黑色丧服的战士,背负着家族的哀伤,坚定地走向战场。这种形象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如绘画或雕塑。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悲壮的音乐,如交响乐或古筝曲,营造出一种庄严而悲壮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主题可以通过“为国捐躯”(dying for one's country)或“英雄主义”(heroism)等概念来表达。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精神——在国家需要时,个人愿意做出牺牲——是普遍存在的。
墨绖从戎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的符号,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时,应有勇气和责任感,为了更大的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假如遇着军事,正在军兴旁午,也只得~,回籍成服。
1.
【墨】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墨,书墨也。 、 《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 、 《周礼·占人》-史占墨。 、 《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致其墨。
【组词】
墨丸、 墨本、 墨工、 墨妆、 墨路
2.
【绖】
(形声。从糸(mì),至声。本义:旧时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或头上) 古代用麻做的丧带,在头上为首绖,在腰为腰绖。也专指腰带。
【引证】
《说文》-绖,丧乎带也。 、 《仪礼·丧服》。注:“首绖,象缁布冠之缺项。”-苴绖。 、 《周礼·司服》-弁绖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
【组词】
绖带
3.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4.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