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9:52
“献可替否”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献上可以的,替换不可以的”,基本含义是指提出可行的建议,替换掉不可行的方案或意见。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决策或讨论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改进或优化现有的方案。
在文学作品中,“献可替否”常用于描述智者或谋士在关键时刻提出明智的建议,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政治学等,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决策过程中的优化和改进。
“献可替否”源自《左传》,是**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段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和口语中,但其核心意义——提出和实施改进的建议——始终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智者和谋士常常被赋予提出明智建议的角色。因此,“献可替否”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调智慧和建设性的参与。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建设性的。它让我联想到在团队或组织中,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需要在团队会议中提出建议。使用“献可替否”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的意图,即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帮助团队达成目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智者献可替否,
谋士出谋划策,
团队同心协力,
共创辉煌未来。
想象一个会议室中,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种方案。其中一位智者站起身,提出一个创新的建议,这个场景可以与“献可替否”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pos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或“offer viable alternativ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案。
“献可替否”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鼓励我们在各种情境中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实现更好的结果。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为忠。
1.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2. 【可】
3.
【替】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替。-竝,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 、 《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 、 《诗·大雅·召》-胡不自替。 、 《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 《离骚》-謇朝谇而夕替。
【组词】
久替
4.
【否】
闭塞;阻隔不通。
【引证】
《广雅》-否,隔也。 、 《诗·小雅·何人斯》-否难知也。 、 《匡谬正俗》-否者,蔽固不通之称。 、 《汉书·刘向传》-否者,闭而乱也。
【组词】
否滞、 否塞、 否结、 否隔、 否道、 否闭
贬斥。
【引证】
《世说新语》-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