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6:02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它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括昆仑山、祁连山和唐古拉山等。盆地内部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干旱,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柴达木”一词源自蒙古语,意为“辽阔的草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整个盆地区域。
柴达木盆地在文化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藏传的重要传播地之一。同时,它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关键区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柴达木盆地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敬畏和好奇,它的荒凉和壮美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引发对这片土地历史和文化的探索欲望。
在旅行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柴达木盆地的壮丽景色,那里的广阔和宁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然的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柴达木的怀抱中, 星辰低语,风沙轻吟, 每一粒沙,都是时间的见证。”
柴达木盆地的图片往往展现出广阔的沙漠、孤独的骆驼和壮丽的日落。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沙的呼啸和远处牧民的歌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地理特征可能被称为“沙漠盆地”或“高原荒漠”,但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会有所不同。
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奇观的地方。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激发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的词汇,让我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1.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
2.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4.
【盆】
(形声。从皿,分声。皿,泛指盘碗一类器具。本义: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比盘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盆,盎也。 、 《考工记·陶人》-盆实二鬴,厚半寸,脣寸。 、 《周礼·牛人》。司农注:“所以盛血。”-与其盆簝。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盆器倾侧。
【组词】
炭盆、 脸盆;大铜盆、 盆吊、 盆冤、 盆口精熟
5.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