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7:00
词汇“兼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兼肉”字面意思是指同时具有肉质的特性。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指的是某种物质或物体具有类似于肉质的特性或外观。
由于“兼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用于描述某些植物或矿物具有肉质的外观或特性。
由于“兼肉”的使用场景非常有限,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例句:
同义词:肉质、肉感 反义词:非肉质、无肉感
“兼肉”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具有肉质特性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其他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文化中,人们可能对具有肉质特性的物质感到好奇或敬畏,因此“兼肉”可能在某些文献中有所记载。
由于“兼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神秘或奇特的物质。
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兼肉”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存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领域的讨论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兼肉”用于描述某种奇特的植物或矿物,增加作品的神秘感或科幻色彩。
由于“兼肉”的含义较为抽象,它可能不会直接引起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在创作中,可以通过描述具有肉质特性的物质来激发读者的想象。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兼肉”的词汇。这个词汇更多地体现了汉语中对物质特性的描述方式。
“兼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中对物质特性的描述方式,以及古代文献中对奇特物质的记载。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些生僻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理解古代文化。
1.
【兼】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引证】
《说文》-兼,并也。 、 《仪礼·聘礼》。注:“犹两也。”-兼执之,以进。 、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兼巾之。 、 《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兼诸弣。 、 《孟子·告子上》-不可得兼。 、 宋·文天祥《 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百花之长。 、 蔡元培《图画》-兼筑雕刻。
【组词】
兼祧、 兼资、 兼署、 兼味
2.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