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6:09
“傲慢”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人表现出过度的自信或自尊,以至于显得对他人不尊重或轻视。这种态度通常是基于对自身地位、能力或成就的过高评价。
“傲慢”一词源自拉丁语“superbus”,意为“高傲的”。在中古英语中,它以“orgul”或“orgulle”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arrogant”和“haughty”,最终形成了“傲慢”这一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傲慢被视为一种负面品质,因为它破坏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在东方文化中,谦逊被高度推崇,而傲慢则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傲慢”一词往往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和反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自视甚高、不尊重他人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傲慢的人往往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的态度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被轻视。
在诗歌中,傲慢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如:
他的眼中闪烁着傲慢的光芒, 仿佛世界都应向他低头。
视觉上,傲慢可能让人联想到高耸的鼻梁、轻蔑的眼神;听觉上,可能是冷淡的语调或不屑一顾的笑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arrogant”和西班牙语的“arrogante”,都与英语中的“arrogant”有相似的含义,强调过度的自信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傲慢”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负面含义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评价自己和对待他人时要保持谦逊和尊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傲慢”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1.
【傲】
(形声。从人,敖声。本义:骄傲;傲慢无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傲,倨也。
2.
【慢】
(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无礼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慢,一曰不畏也。 、 《广雅》-慢,惰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 、 《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 、 《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简慢矣。 、 《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 《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 《吕氏春秋·上德》-荆成王慢焉。 、 《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 、 《儒林外史》-管家,实是多慢了你。
【组词】
慢骂、 慢亵、 慢狎、 慢视、 慢公、 慢令、 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