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9:07
“惟口兴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仅仅因为说话就会引起战争”。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危险性,暗示说话不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发冲突或战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言辞激烈或不当而引发争端的情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别人说话要小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专业领域,如外交或国际关系,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言辞,避免误解和冲突。
“惟口兴戎”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原意是指言语不慎会引起羞辱,而武装则会引发战争。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强调言语可能引发战争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言语被认为是有力量的,因此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言语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外交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表达意见时要考虑后果。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因为言辞不当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从而产生一种对言语责任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一句话而引发的小冲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惟口兴戎”的含义,从此在表达意见时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惟口兴戎,言辞如剑, 一语既出,风波起。 慎言慎行,和平之舟, 莫让唇舌,引战火。”
想象一幅画面:两位外交官在谈判桌上,气氛紧张,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投掷炸弹。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弦乐,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有力量),强调文字和言语的影响力。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惟口兴戎”,但都体现了言语的力量和潜在危险。
“惟口兴戎”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言语的力量和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地使用语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公共交流和私人对话中,言辞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从来~,以后还是收敛些儿为是。
1.
【惟】
(形声。从心,隹(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惟,凡思也。 、 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 、 《汉书·张良传》-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
【组词】
惟思、 惟度、 惟念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4.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