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7:29
“伤秋”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秋天感到悲伤或忧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秋天这个季节,由于自然界的变化(如树叶凋零、天气转凉)而引发的一种情感上的哀愁或失落感。
“伤秋”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唐宋诗词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语境中,其表达的情感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秋天往往被赋予了丰收和凋零的双重意义。一方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成果和喜悦;另一方面,秋天的落叶和凉意又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从而产生“伤秋”的情感。
“伤秋”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它让我联想到金黄色的落叶、凉爽的秋风和宁静的黄昏,这些景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秋天来临,我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享受这个季节带来的宁静和深沉。我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阅读一些带有“伤秋”情感的文学作品,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个季节的独特魅力。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伤秋”:
秋风起,落叶纷飞,
伤秋之情,溢于言表。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在这金黄的季节,
我静静地,感受着,
那份淡淡的哀愁。
在西方文化中,秋天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但可能更多地与感恩(如感恩节)和收获(如丰收节)相关联。相比之下,“伤秋”这种带有明显哀愁情感的表达在西方文学中并不常见,但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对秋天自然变化的描写来体现。
通过对“伤秋”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个词汇不仅是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对人们情感世界的深刻反映。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