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2:13
“中原板荡”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指的是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动荡不安。基本含义是指这一地区的政治、社会或经济状态不稳定,常伴随着战乱、动荡或***的社会变革。
“中原板荡”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中原”指的是**的中心地带,“板荡”则形容动荡不安的状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动荡局面。
在文化中,“中原板荡”常常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反映了人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深切期望。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不安的感觉,联想到战乱、流离失所和历史的沧桑。
在讨论**历史时,我曾使用“中原板荡”来描述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写道:“中原板荡,英雄辈出,战火连天,岁月如歌。”
想象一幅画面: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人们在逃难,背景音乐可能是悲壮的古筝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强化了“中原板荡”的情感色彩。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chaos”(混乱)或“turmoil”(动荡)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社会状态。
“中原板荡”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区域的动荡状态,也反映了*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
中原板荡,夷狄交浸。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
3.
【板】
(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木板。 同: 版
【引证】
《玉篇》-板,木片也。 、 《诗·秦风 ·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五板而堵。 、 《诗·鸿雁》传-一丈为板。 、 《礼记·檀弓》。-今一日而三斩板。
【组词】
板舆、 板梯、 板箱
4.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引证】
班固《西都赋》-荡亡秦之毒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