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7:00
“热扑扑”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物体或环境温度高,感觉热乎乎的,通常指触感上的热度。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常用于描述刚出炉或刚煮好的食物,或者形容天气炎热时人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热扑扑”可以用来增强场景的生动感,如描述夏日午后的炎热,或者冬日火炉旁的温暖。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食物的新鲜和热乎,如“热扑扑的包子”。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体验。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适应性,例如“热腾腾”更常用于形容食物,而“热扑扑”则更多用于形容环境或物体的温度感。
“热扑扑”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简单,由“热”和“扑扑”组成,后者是一个拟声词,用来形容热气腾腾的样子。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保持了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食物的热度常常与新鲜和美味联系在一起,因此“热扑扑”这个词汇在描述食物时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食物新鲜度的重视。
“热扑扑”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描述食物时,能够唤起人们对家庭和温馨氛围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热扑扑”来形容刚出锅的食物,比如热扑扑的馒头或者热扑扑的汤圆,这样的描述能够让人感受到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冬日的炉火旁,热扑扑的气息温暖了心房,每一缕烟都是家的味道。”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炉子上煮着热扑扑的汤,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这样的场景能够唤起温暖和幸福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eaming hot”或“piping hot”,它们也用来形容食物或物体的温度很高,但“热扑扑”这个词汇更具有中文的特色和韵味。
通过对“热扑扑”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温度感时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感官体验的描述。
1.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2.
【扑】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扑,挨也。 、 《广雅》-扑,击也。 、 《通俗文》-连杖曰扑。 、 《淮南子·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 《史记·刺客列传》-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即扑杀汝。
【组词】
扑掌、 扑作教刑、 扑刑、 扑抶、 扑责、 扑枣
3.
【扑】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扑,挨也。 、 《广雅》-扑,击也。 、 《通俗文》-连杖曰扑。 、 《淮南子·说林》-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 、 《史记·刺客列传》-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即扑杀汝。
【组词】
扑掌、 扑作教刑、 扑刑、 扑抶、 扑责、 扑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