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6:13
“排难解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排除困难,解决纷争。它描述的是一种帮助他人或集体解决难题和纠纷的行为或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排难解纷”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智慧和能力,如在古代小说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常常被描述为能够排难解纷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能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调解等领域,这个词汇则有着更为具体的应用,指的是通过专业手段解决争端。
同义词中,“调解”和“斡旋”更侧重于通过第三方介入解决问题,而“排难解纷”则更强调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义词则与“排难解纷”的行为目的相反,指的是加剧矛盾或冲突。
“排难解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在古代,解决纠纷和困难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文化中,“排难解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维护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关系和职业领域。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智慧、能力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冲突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排难解纷的情况,比如在家庭、工作或社区中帮助解决矛盾。这种经历可以增强我们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纷扰的世界里,他如清风拂面,排难解纷,带来和谐与宁静。”
想象一位智者在调解两个争吵的人,画面中充满了和谐与平静的氛围。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轻柔、和谐的旋律来代表这种排难解纷的过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diate disputes”或“resolve conflic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解决争端和困难。
“排难解纷”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况且~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
公元前258年,秦国派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向魏王求救。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郸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齐国的鲁仲连听说此事就去见辛垣衍,讲秦称帝的诸多坏处。魏公子无忌夺权出兵解围,平原君酬谢鲁仲连为赵国排难解纷
1. 【排】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3.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4.
【纷】
(形声。从糸(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纷,马尾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