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6:34
奠都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确定首都的位置”或“建立首都”。在历史和政治语境中,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正式确定其首都的地点,这个地点将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奠都”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奠”字意为固定、确立,“都”字意为首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历史上,奠都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政治变革,如唐朝的长安、明朝的北京等。这些首都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考量,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奠都”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国家的庄严。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与历史相关的讨论或学*中遇到“奠都”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奠都”来描绘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古老的河流旁,
新星升起,奠都于此,
万民归心,共筑梦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宏伟的城市在平原上崛起,象征着国家的诞生和繁荣。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庄严的交响乐来配合这种历史性的场景。
在不同文化中,“奠都”的概念相似,但具体的历史**和首都选择各异。例如,罗马帝国的罗马、法国的巴黎等,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首都。
“奠都”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政治的概念,也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内涵。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1.
【奠】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
同本义。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
【引证】
《说文》-奠,置祭也。 、 《诗·召南·采蘋》-于以奠之。 、 《周礼·牛人》。注:“丧所荐馈曰奠。”-共其奠牛。 、 《礼记·祭统》。注:“非时不而祭曰奠。”-舍奠于其庙。 、 《礼记·郊特牲》。注:“谓荐熟时也。”-故既奠。 、 《礼记·檀弓》-有司以几宴舍奠于其墓。 、 清·袁牧《祭妹文》-奠汝又不见汝食。
【组词】
祭奠、 奠馔、 奠飨
2.
【都】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引证】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 《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
【组词】
都鄙、 都家、 都亭、 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