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2:57
摩顶放踵(mó dǐng fàng zhǒng)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摩擦头顶,放开脚跟”,形容人非常忙碌或勤奋,以至于连头顶都摩擦得发热,脚跟也来不及着地。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勤奋和不懈努力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摩顶放踵常用来形容主人公为了某个目标不懈努力,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英雄人物的奋斗历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强调努力和勤奋的场合,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高度投入和专注的工作状态。
同义词: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反义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懒散
摩顶放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摩顶至踵”,后来演变为“摩顶放踵”。这个成语的词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勤奋和努力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勤奋被视为一种美德。摩顶放踵**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通过不懈努力可以达到目标。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坚持和毅力。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持续努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而摩顶放踵,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将“摩顶放踵”融入描述奋斗的场景,如:
星光不问赶路人,
摩顶放踵只为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埋头工作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紧张而充满动力的旋律,增强勤奋和努力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k one's fingers to the bone”,意思是为了完成某事而非常努力工作,但这个表达没有“摩顶放踵”那么形象和生动。
摩顶放踵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勤奋和努力的生动描述,也是对坚持和毅力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故~以拯生民之陆沉,前者踣,后者继,百挫而无反顾,终以集事。
1. 【摩】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
2.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
3.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4.
【踵】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 、 张衡《东京赋》-踵二皇之遐武。 、 《庄子·德充符》-踵见仲尼。 、 《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有司靡踵。 、 《后汉书·皇后纪》注-踵,迹也。 、 《六韬·均兵》-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踵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
【组词】
踵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