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6:51
火源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指的是能够引发火灾的源头或原因。它可以是任何能够产生足够热量或火花的物质或行为,如明火、电火花、高温表面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火源”的使用有所不同:
“火源”一词源于对火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随着人类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需求增加,这个词在专业领域中得到了更精确的定义和使用。
在许多文化中,火源与危险和破坏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象征着生命和温暖。在消防安全宣传中,火源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重要话题。
火源往往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恐惧,因为它关联到潜在的危险和损失。同时,火源也可以象征希望和重生。
在日常生活中,火源的管理是户外活动安全的重要部分。例如,在野营时,正确处理火源可以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在诗歌中,火源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激情或外在的挑战:
心中的火源,不灭的光, 照亮前行的路,温暖寒冷的夜。
火源的视觉联想通常是火焰的图像,而听觉联想可能是火焰的噼啪声或消防车的警报声。
在不同语言中,“火源”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基本含义和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是相似的。
“火源”是一个在安全领域非常重要的词汇,它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类词汇的实际应用和象征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