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02:14
湿季:湿季是指一年中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的时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湿季通常与干季相对,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
湿季一词源于对气候现象的描述,随着气候学的发展,这个词在科学文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气候现象可能用不同的词汇描述,如“雨期”或“润时”。
在许多热带国家,湿季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些文化中,湿季往往与丰收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同时,湿季也可能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和泥石流,这在社会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湿季可能让人联想到雨水的清新、植物的茂盛和自然的活力。然而,对于那些生活在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的人们来说,湿季可能带来担忧和不便。
在个人经历中,湿季可能意味着需要准备雨具和防水措施,或者享受雨后的清新空气和彩虹。
在诗歌中,湿季可以被描绘为大自然的洗礼,如:
湿季降临,大地沐浴在银丝般的雨幕中, 每一片叶子都挂满了晶莹的珍珠。
湿季的视觉联想可能是茂密的绿色植被和雨滴落在水面上的涟漪。听觉联想则是雨滴敲打屋顶的声音和雷鸣。
在不同文化中,湿季的称呼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湿季被称为“季风季节”,对农业至关重要。
湿季作为一个描述气候现象的词汇,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角色。了解湿季的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
2.
【季】
(会意。从子,从稚省。“稚”亦兼表读音。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同本义(与“老”相对)。
【引证】
《说文》-季,少称。 、 《仪礼·士冠礼》。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 《白虎通》-季者,幼也。 、 《诗·召南·采蘋》-有齐季女。 、 《明史·太祖本纪》-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组词】
季女、 季父、 季指、 季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