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5:04
词汇“弓足”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弓足”字面意思是指脚部的一种形状,类似于弓的弯曲形状。在*古代,有一种女性缠足的俗,即将女性的脚用布紧紧缠绕,使其变形为弓形,这种*俗被称为“缠足”,而缠足后的脚被称为“弓足”。
在古代*,“弓足”主要用于描述缠足女性的脚部特征。在现代,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与缠足这一被普遍认为是对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的俗相关联。
同义词:缠足、小脚 反义词:大脚、自然足
“弓足”一词源于对缠足俗的描述,随着缠足俗在20世纪初被废除,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缠足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特定标准和对女性身体的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缠足俗被废除,“弓足”这一词汇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提到“弓足”,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女性的苦难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因为它与一个被广泛批评的*俗相关。
由于“弓足”与缠足*俗紧密相关,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化讨论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弓足”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束缚和解放的主题,例如在诗歌或故事中描述一个女性从缠足到解放的历程。
由于“弓足”与缠足*俗相关,可以联想到古代女性的脚部照片或绘画,以及描述缠足过程的文献或口述历史。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弓足”的词汇,因为缠足是*特有的俗。然而,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对身体进行改造的*俗,这些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弓足”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更多地被用作历史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日常交流的词汇。了解“弓足”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1.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