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4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43:41
“京兆尹”是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主要指掌管京城(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在汉代,京兆尹是三辅之一,负责管理京师(长安)的行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或省长。
在文学作品中,“京兆尹”常被用来指代古代的行政官员,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朝廷或都城的场景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古代官制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京兆尹”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京兆尹”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制,最早出现在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官职的名称和职责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即管理京城的行政长官。
在古代,京兆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直接关系到京城的稳定和的权威。因此,担任京兆尹的人通常是信任的重臣,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提到“京兆尹”,我联想到的是古代**的庄严和权威,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官员们。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
在我的历史学*中,“京兆尹”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术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行政体系和官制结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都城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京兆尹策马巡城,夜幕下长安灯火辉煌。”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京兆尹身着官服,骑着马在古代长安的街道上巡视,背景是古朴的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古代乐器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职可能是“市长”或“总督”,但“京兆尹”这个词汇具有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古代的官制和文化。
“京兆尹”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学术语,也是了解古代*政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在语言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
【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京,人所为绝京丘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 、 《淮南子·览冥》-筑重京。 、 《吕氏春秋·禁塞》-为京邱若山陵。 、 《诗·大雅·公刘》-乃觏于京。 、 《三国志·公孙瓒传》-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兆】
(象形。大篆字形像龟甲受灼所生的裂痕。本义: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
同本义。
【引证】
、 《周礼·大卜》-掌三兆卜之法。 、 《淮南子·本经》-不占卦兆。 、 《史记》-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组词】
兆象、 兆文、 兆卦、 兆梦
3.
【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一竖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示治事。本义: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尹,治也。 、 《左传·定公四年》-以尹天下。
【组词】
尹京、 尹祭
旧时官名。
【引证】
《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不以非郑尹。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拥至尹前。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卿尹。
【组词】
府尹;京兆尹;尹氏、 尹寺、 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