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4:37
词汇“奏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文书制度。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奏牍”进行深入分析:
“奏牍”字面意思是指古代臣子向君主呈递的文书,即奏章。在古代,臣子向**报告事务、陈述意见或请求恩典时所写的正式文书称为奏章,而“牍”指的是书写用的木板或竹简。因此,“奏牍”合起来就是指这些正式的文书。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常可见到“奏牍”一词。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奏章”、“报告”等更为现代的词汇。
“奏牍”一词源于古代的文书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这个词汇,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洁明了的“奏章”等词汇。
在古代**,奏牍是官僚体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它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礼仪规范。奏牍的书写和呈递都有严格的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书文化。
对于现代人来说,“奏牍”可能会唤起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文书文化,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
由于“奏牍”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再使用,个人应用的机会非常有限。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奏牍”来营造古代的氛围,例如:“夜深人静,他独自研墨,准备明日的奏牍。”
结合古代文书的图片,如竹简、木牍,可以更好地理解“奏牍”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礼仪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文书制度也有对应的词汇,如欧洲中世纪的“petition”(请愿书),但具体用法和形式各有不同。
“奏牍”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文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
1.
【奏】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屮”(chè),初生的草,有上进义;中为双手形;下为“本”(tāo),行趋之义。本义:奉献,送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奏,进也。 、 《虞书》-敷奏以言。 、 《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 、 《诗·小雅·宾之初筵》-各奏尔能。 、 《书·益稷》-予乘四载,随水刊木,既益奏庶鲜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使奏其技。 、 《论衡·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 萧纪《同萧长史看妓》-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 、 方苞《狱中杂记》-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己。
【组词】
奏舞、 奏歌
2.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