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3:46
“亲民”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亲近民众,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具有平易近人的特质,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
在文学中,“亲民”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如“这部小说以其亲民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在口语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方式,如“他是个亲民的领导,经常和员工一起吃饭聊天”。在专业领域,如政治或商业,可以指政策或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策略,旨在吸引普通民众,如“这项政策非常亲民,考虑到了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
同义词中,“平易近人”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和蔼可亲,“接地气”则更多指行为或内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贴近民众”则侧重于政策或行为的民众导向。反义词中,“高冷”形容人冷漠、不易接近,“疏远”指关系上的距离感,“高高在上”则形容地位或态度上的优越感。
“亲民”一词源于汉语,由“亲”和“民”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亲”有亲近、亲密的意思,“民”指民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与民众亲近的事物或行为。
在**文化中,“亲民”常常与领导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强调领导者应该与民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被用来评价政策、产品或服务的民众友好性。
“亲民”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温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蔼可亲、易于接近的形象。它影响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正面评价和亲近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亲民的社区工作者,他经常在社区活动中与居民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这种亲民的态度让居民感到温暖和被重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亲民”:
春风拂面亲民意,
花开满园接地气。
视觉上,“亲民”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社区活动,人们围坐在一起,笑容满面。听觉上,可能是轻松愉快的音乐,或者是人们亲切交谈的声音。
在英语中,“亲民”可以对应为“down-to-earth”或“accessible”,这两个词都强调了与民众的亲近和平易近人的特质。
通过对“亲民”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在描述人或事物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的效果。
1. 【亲】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