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4:18
森林生态系统是指由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成分,这些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早由英国生态学家阿瑟·坦斯利在1935年提出,而“森林”一词源自拉丁语“silva”,意为树木丛生的地方。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许多文化中,森林被视为神圣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议题,涉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等多个层面。
森林生态系统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生机和自然之美。它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植树活动,亲身体验到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怀抱中,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首诗,每一阵风都是一段旋律。”
想象一片茂密的森林,鸟鸣声、树叶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在不同文化中,森林生态系统的象征意义和保护意识各不相同。例如,在北欧神话中,森林是神灵的居所,而在亚洲文化中,森林常被视为修行和冥想的圣地。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一概念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尊重。
1.
【森】
(会意。从林从木。本义:树木丛生繁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森,木多貌。 、 《字林》-林多木长貌。 、 马融《长笛赋》-森槮柞朴。 、 左思《蜀都赋》-弹言鸟于森木。
【组词】
森标、 森木、 森沉、 森阴、 森萃、 森朗
2.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4.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
5.
【系】
(“系”、“係”、“繫”三字的意义界限不清楚,故往往通用,且经传多以繫为之,只有世系的意义,只用“系”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
同本义。
【引证】
《荀子》-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组词】
系璧、 系滞
6.
【统】
(形声。从糸(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统,纪也。 、 《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
【组词】
统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