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3:02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lì)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这里的“山节”指的是雕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则是指画有藻纹的梁上短柱。整个成语形容建筑装饰华丽,多用于形容宫殿或庙宇的豪华装饰。
在文学作品中,山节藻棁常用来描绘古代宫殿或庙宇的宏伟与华丽,如在描述历史场景或古代建筑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专业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山节藻棁源自《礼记》,反映了古代**对于建筑装饰的审美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描述古代建筑或历史文献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建筑不仅是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山节藻棁这样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豪华和精致的追求,尤其是在皇家和建筑中。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严、宏伟和精致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辉煌和文化的深厚。在使用时,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在参观故宫或一些古庙时,我常常被那些山节藻棁的装饰所吸引,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赞叹。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殿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
山节藻棁映日辉,
重檐复庙显威仪。
千年风雨犹未改,
皇家气派永流传。
想象一座古老的宫殿,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照在山节藻棁上,反射出斑斓的光影。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们敲打木头的声音,回荡在历史的走廊中。
在西方建筑中,类似的装饰风格如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和飞扶壁,也有着类似的华丽和精致,但风格和细节上有所不同。
山节藻棁这个词汇不仅是对古代建筑装饰的描述,也是对古代文化和审美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
~,丹楹刻桷,以诸侯大夫而越等用之,犹见讥诮,则庶人之家,其屋当白屋也。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藻】
(形声。从艸,澡声。本义:藻类植物,古专指水藻)。
同本义 。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没有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有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种类很多,海水和淡水里都有。
【引证】
《诗·鲁颂·泮水》-薄采其藻。 、 《左传·隐公三年》。注:“聚藻也。”-蘋蘩蕰藻之菜。 、 《诗·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组词】
藻火
4.
【棁】
木杖。
【引证】
《说文》-棁,木杖也。 、 《后汉书·文苑传》-手持三尺棁仗,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组词】
棁杖
梁上的短柱。
【引证】
《新唐书》-以瑟瑟为殿柱,水精、琉璃为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