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6:08
咏叹调(Aria)是歌剧、清唱剧或康塔塔等声乐作品中的独唱曲,通常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用以表达角色深刻的情感或内心独白。咏叹调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旋律和结构,是作曲家展示其旋律创作才能的重要手段。
在文学中,“咏叹调”一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抒情的、富有情感的文字表达。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或戏剧化。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歌剧研究中,咏叹调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涉及其历史、结构、功能等多个方面。
同义词:抒情曲、独白、情感表达 反义词:叙事曲、对话、冷静陈述
“咏叹调”一词源自意大利语“aria”,意为“空气”或“旋律”。在17世纪的歌剧中,咏叹调开始出现,并在18世纪达到高峰,成为歌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咏叹调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
咏叹调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歌剧的发展中。它不仅是音乐表达的手段,也是戏剧情节推进和角色塑造的重要工具。在社会背景中,咏叹调反映了人们对情感表达和艺术审美的追求。
咏叹调常常让我联想到宏伟的歌剧院、华丽的服装和深情的演唱。它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激动和感动,因为它能够通过音乐和歌词深刻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我的一次音乐会经历中,一位女高音演唱了一首著名的咏叹调,她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咏叹调的独特之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咏叹调”:
月光下的咏叹调, 如夜莺的歌声, 穿越寂静的森林, 触动每一颗沉睡的心。
咏叹调让我联想到歌剧院的华丽舞台、演员的深情演唱和观众的专注聆听。在视觉上,它可能与华丽的服装和舞台设计相关;在听觉上,它与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相联系。
在不同文化中,“咏叹调”这一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传统戏曲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可能通过唱腔和表演来实现,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强调情感的深度和艺术的表现力。
通过对“咏叹调”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音乐和戏剧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也是文化和艺术传承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1.
【咏】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詠,歌也。或从口。 、 《虞书》。郑注:“谓歌诗也。”-搏拊琴瑟以咏。 、 《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 《论语·先进》-咏而归。 、 班固《东都赋》-咏殷周之《诗》。
【组词】
咏士、 咏雪、 咏哦、 咏吟、 咏言
2.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3.
【调】
清晨,早晨 同: 朝
【引证】
《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组词】
调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