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11
“寻幽入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探索深奥隐秘的事物,深入细微之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探索精神或研究态度,强调在研究或探索过程中不放过任何细节,追求深入和精确。
“寻幽入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深入探究和细致分析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学术领域,也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深入和细致的态度被视为一种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深入探究和细致分析的重视,与儒家文化中的“慎思明辨”精神相契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细致和深入的印象,让人联想到科学家、侦探或学者等形象。它激发人们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学术研究中使用“寻幽入微”的态度,通过对数据的细致分析,发现了之前被忽视的重要线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寻幽入微,探秘境之深邃,
细致如丝,解谜题之精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科学家在显微镜下细致观察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旋律细腻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来增强“寻幽入微”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lve into the minutiae”或“explore the intricaci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细节的深入探究。
“寻幽入微”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也反映了深入探究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个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的态度。
分析爻象,寻幽入微。
1.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引证】
《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尋,绎理也。 、 《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 《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是寻是尺。 、 《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 、 《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 、 《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蹄间三寻。 、 《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 、 《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 、 《三国演义》-千寻铁锁沉江底。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深逾寻丈。
寻找。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寻视其侧。 、 《后汉书·张衡传》-寻其方面。
【组词】
寻事、 寻门路不着、 寻瑕索瘢、 寻疵责人、 寻孔讨气、 寻宿儿
2.
【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幽,隐也。 、 《太玄·中》。注:“隐也。”-昆仑旁薄幽。 、 《周书·谥法》-雍遏不通曰幽。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致其幽。
退隐;潜藏。
【引证】
《礼记》-幽居而不淫。 、 《战国策》-南阳之弊幽。
【组词】
幽隐、 幽士、 幽女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微】
(会意。从彳(chì);--(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微,隐行也。 、 《左传·襄公十九年》-崔杼微逆光。
【组词】
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