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0:18
嬖人(bì ré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受宠爱的人,特指君主或贵族宠爱的臣子或侍从。在古代**,这个词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通过谄媚、奉承等手段获得君主宠信的人,他们往往不以正直和才能著称,而是以私情和私利为重。
在文学作品中,“嬖人”常用来描绘那些在权力中心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地位的人物,如《左传》中提到的晋国大夫荀息,他因谄媚晋景公而被称为嬖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解读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嬖人”更强调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宠信,而“宠臣”、“佞臣”、“幸臣”则更多指受到宠信的臣子,不一定强调手段。反义词则强调正直和才能。
“嬖人”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先秦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使用频率上有所下降,主要在学术和历史研究中使用。
在**古代社会,君主的宠信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嬖人的存在反映了权力结构中的不稳定性,也揭示了君主个人情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君主专制时期。
提到“嬖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权力的腐败、个人私欲的膨胀以及政治的不稳定。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色彩,让人想到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地位和权力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现象时,了解“嬖人”的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权力运作的复杂性。
在创作中,可以将“嬖人”作为一个角色,描绘其在权力斗争中的角色和命运,以此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蚀性。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华丽与阴暗,以及权力斗争的紧张氛围。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音乐和对话,以及权力斗争中的阴谋和诡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包括“favorites”(宠臣)或“courtiers”(朝臣),但“嬖人”更强调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宠信的负面形象。
“嬖人”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也是对古代政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了解这个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色彩。
1.
【嬖】
(形声。从女,辟声。本义:宠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便嬖,爱也。 、 《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 、 《左传·隐公三年》。注:“亲幸也。”-嬖人之子也。 、 《国语·郑语》。注:“以邪僻取爱曰嬖。”-而嬖是女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 《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
受宠爱的人。
【引证】
《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