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9:25
内嬖(nèi b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宫廷内部的宠臣或宠妾。在古代**,这个词通常用来指那些通过谄媚、奉承等手段获得君主宠信的宫廷内臣或嫔妃。
在文学作品中,“内嬖”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权势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威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宫廷剧等文化产品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内嬖”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内”指宫廷内部,“嬖”指宠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社会,内嬖往往被视为负面形象,因为他们的行为常常导致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在儒家文化中,忠诚和正直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而内嬖的行为与之相悖。
提到“内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权力的腐败、道德的沦丧和历史的悲剧。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让人感到不安和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道德问题时,它是一个有用的词汇,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些现象的批判。
在创作中,可以将“内嬖”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例如,在一部历史小说中,可以描绘一个内嬖如何通过阴谋诡计控制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宫廷的画作,其中内嬖的形象阴险狡诈,与忠诚的臣子形成鲜明对比。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音乐,其中可能包含着权谋和阴谋的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如欧洲历史中的“宠臣”(favorites),他们在宫廷中也有着类似的影响力。
“内嬖”这个词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库,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嬖】
(形声。从女,辟声。本义:宠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便嬖,爱也。 、 《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 、 《左传·隐公三年》。注:“亲幸也。”-嬖人之子也。 、 《国语·郑语》。注:“以邪僻取爱曰嬖。”-而嬖是女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 《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
受宠爱的人。
【引证】
《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