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3:38
应命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接受命令或任务,并按照要求去执行。它强调的是对上级或权威的服从和执行力。
在文学作品中,应命 常常用来描述人物对君主或上级的忠诚和服从,如“将军应命出征”。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表示接受某人的请求或指示,如“我应命去帮忙”。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军事或组织管理中,应命 强调的是执行命令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应命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应”(接受、响应)和“命”(命令、指示)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军事和官僚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命 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服从和执行。
在传统文化中,应命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和服从。在社会结构中,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虽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但应命** 的概念仍然在组织和团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应命 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责任感和纪律性。在个人情感上,它可能引起对权威的尊重和对任务的认真态度。
在个人经历中,应命 可能体现在工作中的任务执行,或是家庭中的责任承担。例如,作为团队成员,我应命完成分配给我的项目部分,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在诗歌中,应命 可以用来表达对自然或命运的顺应,如:“我应命于风,随波逐流,心无挂碍。”
应命 可能让人联想到军队整齐的步伐声,或是古代官员接受圣旨的场景。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士兵列队行进的画面。
在英语中,应命 可以对应到“obey orders”或“carry out instructions”。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命令的服从和执行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应命 的基本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应命 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执行命令的动作,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应命 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