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3:36
“共枝别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同一棵树上的枝条虽然相连,但主干却不同。这个成语比喻事物虽然有联系,但本质或根本目的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共枝别干”常用来形容人物关系或**发展的复杂性,强调表面相似但实质不同。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解释某些看似相关但实际上目的或结果不同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团体或政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同义词:貌合神离、表面相似实质不同 反义词: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共枝别干”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植物学观察,后来被引申为比喻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并不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形象和生动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反映了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
这个成语给人以深思和分析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深入挖掘其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解释两个看似相似但实际上目的不同的项目,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各自的工作重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共枝别干,花开两朵,一枝向阳,一枝向月。”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棵树上有两根枝条,一根枝条上的花向阳,另一根枝条上的花向月,形象地展示了“共枝别干”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milar on the surface, but different at the core”,虽然不如“共枝别干”那样形象和简洁,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共枝别干”这个成语在理解和分析复杂问题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区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本质差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
我与他是~的关系。
1.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2.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3. 【别】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