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3:08
“安如太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泰山一样稳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非常稳固,不可动摇,如同泰山一般坚定不移。
在文学作品中,“安如太山”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坚定意志或国家的稳固基础。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的立场或某物的稳定性。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结构的稳固性。
同义词“坚如磐石”和“稳如泰山”都强调了稳固和不可动摇的特性,但“安如太山”更强调的是如同泰山一般的宏伟和不可撼动。
“安如太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泰山的崇拜,泰山在文化中象征着稳固和尊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强调事物的稳固性和不可动摇性。
在文化中,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安如太山”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常被用来形容国家的稳固或个人的坚定。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感,让人联想到坚固和不可动摇的形象。在表达中,它能够传递出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安如太山”来形容一个朋友的坚定立场,他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就像泰山一样不可动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安如太山,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如同古老的泰山,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想象一座巍峨的泰山,稳固地矗立在天地之间,这种视觉形象与“安如太山”的含义相契合。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稳有力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低音部分,传达出稳固和坚定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solid as a rock”,强调同样稳固的特性。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成语来表达稳固和不可动摇的概念。
“安如太山”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义,它不仅形容了事物的稳固性,也传递了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你不要自以为是~。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3.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