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2:57
词汇“平胁曼肤”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使用实例和语境,分析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平胁曼肤”字面意思可以分解为:
综合来看,“平胁曼肤”可能指的是一种外表平静、柔美,但实际上可能存在内在压力或胁迫的状态。
由于“平胁曼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表面与内在的不一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
由于“平胁曼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创造性的使用:
同义词:表里不一、外柔内刚 反义词: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由于“平胁曼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平胁曼肤”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柔美,但实际上承受着压力或胁迫的人或事物。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内心可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表象与真实之间差异的思考。
由于“平胁曼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局限于文学创作或艺术讨论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她的笑容平胁曼肤,
掩盖了内心的波澜。
表面的平静,
隐藏着深海的暗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外表平静、柔美的人,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或忧虑。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平静但节奏中隐含着紧张感的曲子。
由于“平胁曼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无从比较。
“平胁曼肤”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它的使用需要创造性的解释和语境支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不是一个常用的工具,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中,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表达手段,帮助揭示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1.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2.
【胁】
(形声。从肉(月),劦(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胁,两膀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胁里急。 、 《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兵尚胁盾。 、 《仪礼》-脊胁肺肩在上。 、 明·魏禧《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越天都之胁。
【组词】
胁胑、 胁窝里、 胁不沾席、 胁骨、 胁衣、 胁肢、 胁盾
3.
【曼】
(形声。小篆字形,从又,冒声。又,手。从“又”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曼,引也。 、 《诗·鲁颂·閟宫》-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 《列子·汤问》-韩娥因曼声哀哭。 、 《淮南子·泛论》-侯同曼声之歌。 、 《楚辞·招魂》-娥眉曼睩。长发曼鬋。 、 《汉书·礼乐志》-曼寿。 、 《汉书·司马迁传》-曼辞以自解。 、 《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曼声歌之。
【组词】
曼胡、 曼寿、 曼啸、 曼志、 曼靡、 曼曼
4.
【肤】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同本义。
【引证】
《论语·颜渊》-肤受之愬。 、 《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 、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组词】
肌肤、 肤革、 肤不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