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36
“众论”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众多人的言论或意见。它强调的是集体的、多样的观点和讨论。
在文学中,“众论”可能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各种观点和讨论,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众论纷纭,莫衷一是。”
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指代一群人中的不同意见,例如:“关于这个决定,众论不一,我们需要更多的讨论。”
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众论”可能特指公众对某一政策或**的广泛讨论和反应。
同义词:舆论、众议、民意
反义词:独断、一言堂
“众论”一词源自汉语,由“众”和“论”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众”指许多人,“论”指讨论或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文化中,“众论”常常与民主、公开讨论和集体智慧联系在一起。它强调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多样性的价值,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众论”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开放和包容。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充满活力的讨论场景,人们各抒己见,共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会议上体验到“众论”的力量。大家围绕一个社区发展计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通过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众论”:
在众论的海洋中,
每一朵浪花都是一种声音,
汇聚成波涛,
推动着时代的船帆。
“众论”让我联想到一个繁忙的市集,人们熙熙攘攘,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听觉上,它让我想到热闹的讨论声和辩论声。
在英语中,“众论”可以对应为“public discourse”或“public opinion”。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意见。
通过对“众论”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集体智慧和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重视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的过程。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