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2:23
词汇“故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故”通常指旧的、过去的,或者指原因、缘故;“众”则指许多人、大众。结合起来,“故众”可能指的是过去的大众或者旧时的民众。
由于“故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如果出现,可能是在历史文献、古代文学作品或特定的学术讨论中,用以指代过去的民众。
“故众”的词源较为简单,由“故”和“众”两个常用汉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故”有旧的、过去的含义,“众”则指许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故众”可能被用来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以及普通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对于我来说,“故众”可能引发一种怀旧和历史的沉重感,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民。
由于“故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故众”来表达对过去普通人民的敬意和怀念:
岁月悠悠,故众无声,
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默默耕耘,
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结合图片,可能会选择一些描绘古代市集或农村生活的画面,来体现“故众”的生活场景。听觉上,可能会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朴、悠远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故众”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过去的人民或大众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故众”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相对有限。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尽管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的语境和创作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