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4:02
悔恨(huǐ hèn)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悔”表示懊悔、后悔,而“恨”表示怨恨、不满。结合起来,“悔恨”指的是对过去的行为或决定感到深深的懊悔和不满,通常伴随着一种希望事情能有所不同的强烈愿望。
“悔”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心痛”,后来演变为表示懊悔。“恨”字古汉语中表示“不满”或“怨恨”,两者结合形成了“悔恨”这一词汇,用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悔恨常常与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联系在一起。儒家思想强调“知错能改”,悔恨被视为个人成长和道德提升的重要环节。
悔恨通常带来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体验,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寂静、孤独的反思和内心的挣扎。这种情感可以激发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改变的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悔恨可能源于一次重要的决策失误或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例如,某人可能悔恨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导致关系的疏远。
悔恨可以成为诗歌或故事中的情感核心,例如:
悔恨如潮水,夜夜侵蚀我心。 月光下,我独自徘徊,思绪如织。
悔恨可能让人联想到暗淡的色调、悲伤的音乐和孤独的画面,如一部黑白电影中的主角独自坐在窗边,窗外是阴沉的天空。
在英语中,“regret”和“remorse”可以对应“悔恨”,但“regret”更多指遗憾,而“remorse”则更接近于深切的悔恨和自责。
悔恨是一个复杂的情感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的情感体验,还与文化、道德和自我认知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悔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反思。
1.
【悔】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悔,恨也。 、 《诗·大雅·云汉》-宜无悔怒。 、 《战国策·秦策》-此讲之悔也。 、 《淮南子·泛论》-悔不杀汤于夏台。 、 《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悔故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悔其随之。 、 、
【组词】
悔亲、 悔谢、 悔心革命、 悔悟心行、 悔尤
过失;灾祸。
【引证】
《诗·大雅·抑》-庶无罪悔。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尚速有悔于予身。
【组词】
悔亡、 悔吝、 悔咎、 悔戾
2.
【吝】
(形声。从口,文声。本义:顾惜,舍不得)。
同本义(爱惜过分,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
【引证】
《说文》。字亦作恡,作悋。-吝,恨惜也。 、 《方言十》-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悋,恨也。 、 《易·蒙》-以往吝。 、 《易·说卦》-坤为吝啬。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论语》。皇疏:“难惜之也。”-出纳之吝。 、 《孔子家语·致思》。注:“啬甚也。”-商甚恡于财。 、 《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 袁枚《黄生借书说》-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何吝一躯以啖我而全微命乎?
【组词】
吝色、 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