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8:05
词汇“惛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惛”和“谬”。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惛”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昏暗、不明,而“谬”字则表示错误、荒谬。因此,“惛谬”整体上指的是思想或言论上的混乱和错误,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理智、不合逻辑或荒谬可笑。
在文学作品中,“惛谬”可能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的观点或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哲学、逻辑学或批评理论中,可能会用来分析或评价某些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
“惛”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而“谬”字则在《尔雅》中有记载。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都有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惛谬”作为一个复合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逻辑和理性的重要性,因此“惛谬”这样的词汇常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合逻辑或不理智的言论。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学术讨论或批判性思维的场合。
“惛谬”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批评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混乱、无序和不合理。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可能会带有较强的批判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惛谬”这个词,但在阅读或讨论某些逻辑混乱的文章或观点时,这个词可以很好地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惛谬的世界里,真理如同迷失的星辰,难以寻觅。”
视觉上,“惛谬”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的画面,如杂乱无章的线条或色彩。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嘈杂无序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bsurd”或“fallacy”,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惛谬”相对应,但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惛谬”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复杂性和它在表达批判性观点时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1.
【惛】
(形声。从心,昏声。“昏”亦兼表字义。本义:糊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惛,不憭也。 、 《广雅·释诂三》-惛,痴也。 、 《战国策·秦策》-皆惛于教。 、 《韩非子·南面》-事有功者必赏,则群臣莫敢饰言以惛主。 、 《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 《汉书·刘向传》-臣甚惛焉。 、 《孟子·梁惠王上》-吾惛。
【组词】
惛眊、 惛耄、 惛懵
2.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 、 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 、 《庄子》-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 、 《庄子·庚桑楚》-解心之谬。 、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园喜以谬赏。 、 《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谬戾、 谬谈、 谬举、 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