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7:57
昼警夕惕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昼(白天)、警(警惕)、夕(夜晚)、惕(小心)。字面意思是白天警惕,夜晚小心,形容人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文学作品中,昼警夕惕 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谨慎态度或对某种威胁的持续警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安全、心理学等,可能会用来描述持续的警觉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昼警夕惕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文献,用以描述将领或官员在和平时期也不放松警惕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持续警觉的场合。
在文化中,昼警夕惕**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谨慎和责任感,强调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警觉,不可懈怠。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和个人生活中都被视为一种美德。
昼警夕惕 给人一种紧张和压力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持续的警觉状态。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战争、危机或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项目中体验到昼警夕惕的感觉。那段时间,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当,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误。
在诗歌中,可以将昼警夕惕 融入描述夜晚的诗句中,如:“夜幕低垂,星辰闪烁,我昼警夕惕,守护这宁静的夜。”
昼警夕惕 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哨兵,手持武器,目光锐利地扫视四周。这种形象可以通过绘画或摄影来表现,同时,相关的音乐可能是低沉而紧张的,以增强这种警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n guard day and night" 或 "always on alert",但这些表达不如昼警夕惕那样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昼警夕惕 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持续警觉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管理中。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警惕,这种态度对于语言学和表达中的细致和谨慎同样适用。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下保持警觉的必要性。
敢不尽虑力行,求神圣责任之实;昼警夕惕,思天地亭育之恩。
1.
【昼】
(会意。从日,从畫(画)省。从日,表示太阳。从畫,表示一种界限。本义:白天。与“夜”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昼,明也。日之出入,与夜为介。 、 《周髀算经》-昼者,阳。 、 《易·系辞》。注:“乾为昼。”-昼夜之象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组词】
昼日昼夜、 昼夕、 昼眠、 昼锦、 昼暮、 昼宵、 昼景、 昼伏
2.
【警】
(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警,戒也。 、 《周礼·宰夫》-正岁,则以法警戒群吏。 、 《礼记·文王世子》-所以警众也。 、 《文赋》-乃一篇之警策。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年或者大警晋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以警其余。
【组词】
警告;警励、 警迹人、 警鼓、 警动、 警新、 警众、 警省
3.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4.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